腫瘤科
-
當聽到確診患癌的消息,乳癌患者從驚怕、恐懼和憤怒的情緒冷靜下來後,除了要面對抗癌路上的不安及無助,亦需面對生活各方面的壓力。有研究指出,有一半香港女士於確診乳癌後仍在工作 ,外科專科英偉亮醫生指出:「不少患者都是雙職女性,有自己的事業,亦需要照顧家庭。她們患病後,除了受症狀困擾外,癌症亦影響著她們的生活。」其實現今乳癌存活率相當高,而及早診斷更能減低乳癌造成的影響,無礙患者日常生活。
-
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內分泌腫瘤,每一百萬人口中只有2至8位病人,而在每一千位高血壓病人中,只有約1位病人患有此症。嗜鉻細胞瘤,要眾裡尋它,其實並不容易。再者,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多變,而且和很多其他病症相似,素有「偉大的模仿者(great mimic)」之稱。當中的三個典型症狀,分別是心悸、頭痛和冒汗,其實在其他病症中也頗為常見,這也增加了診斷的難度。但隨著造影檢查的普及,現在有近一半嗜鉻細胞瘤是意外發現(即在腎上腺意外瘤[adrenal incidentaloma]檢查中發現出來的),這些患者當中只有出現很少或甚至完全沒有出現症狀,往往要透過特別檢查荷爾蒙才能發現。
-
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有研究顯示每15位女性中,即有一位會患上乳癌。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6至57歲,惟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外科專科鄭紫翎醫生表示:「部分人誤以為乳癌與更年期有關連,然而臨床觀察近年有不少40歲以下的女性確診,較年輕的女士亦要多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
肝癌乃本港第五位常見癌症,在2018年共有1742宗肝癌新增個案,其中1487人被奪去性命。在本港的肝癌患者當中,有大約八成均與乙型肝炎有關。而在乙型肝炎帶菌者中,則有約25%會轉化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最終演變成肝癌。早期肝癌缺乏明顯病徵,難以察覺;而晚期肝癌一方面因為能做手術把腫瘤切除的機會較低,另一方面則對系統性治療反應欠佳,令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低。
-
在香港,胃癌為第六大常見癌症,在2017年有約1,300宗新症。由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以致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屬第三或第四期。除遺傳、不良飲食習慣及煙酒外,都市人壓力大亦是成因之一。臨床腫瘤科專科陳穎樂醫生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曾進行胃部手術或患胃炎人士較高危,以上種種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機會。一旦確診患病,治療當然重要,但患者亦要知道平日如何能夠食得有『營』,才可改善其生活質素。」
-
胃癌的患病高峰期一般為60歲以上,近十年呈年輕化趨勢,有部份患者約40歲時已患癌。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表示:「這或與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加上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胃潰瘍及胃發炎,兩者均會增加患胃癌的機會。此外,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患胃癌亦屬常見。市民不應忽視胃病,若有懷疑症狀,便應及早求醫。」
-
近年,香港的胃癌個案持續呈上升趨勢。醫學界暫時仍未能完全了解其發病的成因,但相信胃癌與幽門螺旋菌感染、胃炎、胃潰瘍、經常進食餣製食物等高危因素有關。由於早期胃癌的病徵,如胃口欠佳、胃痛和胃脹等,與其他胃病症狀相似,很多時候會因而延誤了患者求醫。因此患者到察覺患病時,癌細胞往往已擴散到其他部位。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指出:「胃癌會令患者出現胃氣,令他們食慾不振。而癌細胞一旦擴散,便會影響其他器官。視乎受影響的部位,症狀亦有不同,例如:癌細胞轉移至腹腔可致腹水、擴散至肺部會導致呼吸困難等,令患者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