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份擔憂或因焦慮症 拆解用藥迷思免耽誤治療
人生難免有一些重要時刻,令我們備受壓力,例如:考試和公開演講等,以致出現焦慮情緒,這本屬正常現象。但如我們經常會為生活大小事過度擔憂,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胃口和睡眠等,就要小心可能患上焦慮症了。
精神科專科錢佩雯醫生指出:「焦慮症的出現主要與腦部傳導物質失去平衡有關,除減少壓力來源外,患者亦需接受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有些情況甚至需要兩者同時進行。」在藥物治療方面,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及SN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是較常用的新式藥物,透過調節腦內傳導物質的水平,紓緩過度焦慮的情緒。而心理治療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患者學習放鬆心情以應對壓力。當患者求醫時,醫生會先評估病情,以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惟部份患者出現症狀時,或會自行買藥,希望能紓緩症狀。錢醫生表示:「有些藥物如安眠藥,如在沒有醫生指示的情況下胡亂服用,有機會越食越多,以致上癮。」因此,如出現病徵,患者應先求醫作出診斷,再按醫生指示對症下藥。
對於精神科藥物,坊間存在著不少迷思,例如:藥物會否導致上癮?會否令我變呆滯?這均有機會令患者對治療卻步。其實,現時治療焦慮症的新型藥物均不會造成藥物依賴,副作用亦比舊式藥物少。錢醫生提醒:「依從醫生指示用藥非常重要,患者如有憂慮,可與醫生商討。如因謬誤而延誤治療,可能會耽誤病情。」一般來說,藥效會在開始治療後約兩至三個星期,便會逐漸出現。正接受治療的患者切忌心急,千萬別因藥效沒有即時出現而貿然停藥,否則或會令病情惡化。
現正值新一年的開端,不少人都會為自己訂立新目標。為免徒添壓力,錢醫生提供了小貼士:「訂立目標時,應評估目標是否可行和是否能力所及。同時,應調整想法,切勿因不能控制的因素而令自身情緒波動,對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