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
喉嚨痛、發燒、咳嗽、疲倦、流鼻水等,都是較為人熟知的新冠肺炎病徵。但有剛康復的患者形容,她所經歷的病徵「非典型」,確診之後心跳曾多次達每分鐘120下,心感不妙,亦知道家中的成藥主要是應對傷風感冒症狀,沒法對症下藥,擔心突然心臟病發,頓時大失方寸。最後她及時求診,獲處方抗新冠病毒藥物。根據現行政府政策,新冠確診者可以自行求醫,病情合適及合資格的患者可免費獲處方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
-
當出現月經失調,例如:月經量多、週期異常,除了可能因為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所致外,亦有機會是由子宮肌瘤所引致。明德國際醫院婦產科專科蘇振康醫生指出:「雖然絕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屬於良性,疾病的危險性及致命性較低,但產生的症狀絕對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所以絕對不容忽視。」
-
除了高血糖外,糖尿病患者亦可能有其他高危因素,增加中風風險。衞生署的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每四個65至84歲長者中,便有一個患有糖尿病。年紀越大,患上心房顫動的機會越高,而心房顫動會令血液在心房聚集並形成血栓,增加中風風險 。
-
近年兩餸飯遍佈各區,在「疫」市下更大受歡迎,惟不少餸菜也是高油、高鹽、高糖,長期進食再加上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或本身患有三高的話,有可能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選擇兩餸飯餸菜有不少注意事項要留意,否則長遠有機會影響心臟健康。部分人首次病發前未必有任何症狀,因而忽略自己可能患病。
-
經常超時工作?壓力大?「無飯」家庭吃飯盒?這些可能是不少忙碌都市人的生活寫照,但都有機會與心血管疾病拉上關係。本專題請來10位專科醫生,從日常生活6個範疇,為大家以影片和文章方式,詳細解構不同生活習慣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並探討不同治療方法。
-
第五波新冠肺炎肆虐,確診數字日日創新高,很多初步確診或確診人士都感到很焦急和傍惶,更何況是癌症患者,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更加難以消化,更有機會墮入抗疫陷阱,得不償失,所以這次希望為大家講解癌症病人如何在疫情下自救以及拆解坊間常見的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