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
-
當出現月經失調,例如:月經量多、週期異常,除了可能因為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所致外,亦有機會是由子宮肌瘤所引致。明德國際醫院婦產科專科蘇振康醫生指出:「雖然絕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屬於良性,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但產生的症狀絕對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所以絕對不容忽視。」
-
當聽到確診患癌的消息,乳癌患者從驚怕、恐懼和憤怒的情緒冷靜下來後,除了要面對抗癌路上的不安及無助,亦需面對生活各方面的壓力。有研究指出,有一半香港女士於確診乳癌後仍在工作 ,外科專科英偉亮醫生指出:「不少患者都是雙職女性,有自己的事業,亦需要照顧家庭。她們患病後,除了受症狀困擾外,癌症亦影響著她們的生活。」其實現今乳癌存活率相當高,而及早診斷更能減低乳癌造成的影響,無礙患者日常生活。
-
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女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9年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8位,佔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新增個案達520宗,當中20至44歲佔121宗(~23%),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5歲。子宮頸癌是一種影響子宮頸的惡性腫瘤,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所引起。持續感染高風險類型的HPV病毒(常見HPV 16 型、HPV 18型)會導致子宮頸出現不正常的細胞病變。
-
宮外孕是指胎兒生長在子宮外的地方,發生宮外孕的機率大約為1-2%。最常發生的地方是在輸卵管內(約有95%),其他位置的宮外孕(包括:卵巢、腹腔或子宮頸)較為罕見。曾發生宮外孕、進行過婦科手術、患盆腔炎或性傳染病的婦女有較高風險因素出現宮外孕。
-
念珠菌陰道炎較多出現在年青及性生活活躍的女性身上,另外糖尿病患者、服用抗生素、長期使用類固醇、患上免疫系統疾病或免疫能力低的人士,如感染愛滋病毒(HIV)和懷孕中的婦女都屬高危族群。
-
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有研究顯示每15位女性中,即有一位會患上乳癌。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6至57歲,惟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外科專科鄭紫翎醫生表示:「部分人誤以為乳癌與更年期有關連,然而臨床觀察近年有不少40歲以下的女性確診,較年輕的女士亦要多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
女士誕下BB後,因荷爾蒙濃度迅速下降,有機會導致baby blue(產後情緒低落)。親朋戚友很多時怕媽媽會患上「產後抑鬱症」,因此會盡量陪伴在側,加以關心,而忽略了爸爸初為人父的情緒變化。精神科專科莊勁怡醫生解釋:「雖然爸爸沒經歷懷孕過程,但成為爸爸的角色轉變、經濟壓力和家庭責任等,有機會令他們的情緒受困擾,甚至出現抑鬱或焦慮等。」醫學上一般稱這種情況為「適應障礙」,就像「男士的產後抑鬱症」。
-
迎接新生命是不少家庭最期待的事情,可是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出現轉變、身體變化及身份的改變,都可能會為準媽媽帶來壓力。尤其是本身已患有抑鬱症的女士,在懷孕期間的情緒會更容易波動,甚至有機會令病情惡化。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提醒:「患有抑鬱症的女士們在得知自己懷孕後,千萬不要被一時的喜悅心情沖昏頭腦,誤會自己的病情已經好轉而不需要覆診,否則有機會使病情惡化,所以患者應與醫生共同制訂一個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