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科
-
肛門附近不時流出膿液甚至糞便,發出難聞異味,難免令人非常尷尬。尷尬背後,可能是肛門瘻管(肛瘻)作怪,患者或需接受手術,方能妥善處理問題。外科專科老兆雄醫生表示:「若肛瘻結構較為複雜,單次手術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更有機會出現術後復發。幸而近年有新型手術針對複雜肛瘻,讓患者擺脫肛瘻帶來的尷尬。」
-
經常出現便意、嚴重胃氣脹、腹痛或抽筋但又找不到原因,有機會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腸胃功能紊亂性疾病,一般都稱之為「腸敏感」,全球約有10-15%人罹患此病,香港的發病率約為7%。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仍然不明,但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有機會和患者的心理健康、飲食習慣等有關。很多患者來求診時都表示有肚痛、腹部扭著痛的感覺、腹脹、感到排便不清等症狀。
-
胃癌及大腸癌,都是為人熟悉的消化道癌症,但其實亦有一種較少人提及的消化道癌症,稱為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此病引起的腫瘤,可出現在消化系統的任何部分。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一般較難察覺。病因源於基因突變,雖然較為罕見,但部份確診的腫瘤可能是惡性,因此大家實在不應掉以輕心。
-
港人因工作或生活經常壓力爆煲並非新鮮事,不少人會「狂食零食」減壓,這一壞習慣長此下去或會增加患肥胖症的風險。究竟肥胖症是否只靠做運動,便可輕易解決增磅問題?其實肥胖症對患者的影響甚廣,有機會增加患上脂肪肝、心臟病及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情況不容忽視。聖德肋撒醫院外科專科張沛邦醫生表示:「當然,控制飲食及恆常運動有助預防及改善肥胖問題。但若肥胖問題屬嚴重的話,例如:BMI達27.5或以上,並出現併發症,又或BMI達30或以上但並未出現併發症的人士,建議與醫生商討減重方案。除調整飲食及運動習慣外,或需考慮進行手術,才能改善情況。」
-
在香港,胃癌為第六大常見癌症,在2017年有約1,300宗新症。由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以致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屬第三或第四期。除遺傳、不良飲食習慣及煙酒外,都市人壓力大亦是成因之一。臨床腫瘤科專科陳穎樂醫生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曾進行胃部手術或患胃炎人士較高危,以上種種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機會。一旦確診患病,治療當然重要,但患者亦要知道平日如何能夠食得有『營』,才可改善其生活質素。」
-
胃癌的患病高峰期一般為60歲以上,近十年呈年輕化趨勢,有部份患者約40歲時已患癌。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表示:「這或與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加上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胃潰瘍及胃發炎,兩者均會增加患胃癌的機會。此外,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患胃癌亦屬常見。市民不應忽視胃病,若有懷疑症狀,便應及早求醫。」
-
近年,香港的胃癌個案持續呈上升趨勢。醫學界暫時仍未能完全了解其發病的成因,但相信胃癌與幽門螺旋菌感染、胃炎、胃潰瘍、經常進食餣製食物等高危因素有關。由於早期胃癌的病徵,如胃口欠佳、胃痛和胃脹等,與其他胃病症狀相似,很多時候會因而延誤了患者求醫。因此患者到察覺患病時,癌細胞往往已擴散到其他部位。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指出:「胃癌會令患者出現胃氣,令他們食慾不振。而癌細胞一旦擴散,便會影響其他器官。視乎受影響的部位,症狀亦有不同,例如:癌細胞轉移至腹腔可致腹水、擴散至肺部會導致呼吸困難等,令患者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