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執筆之時,香港仍處於第五波新冠疫情。目前這一波疫情最為嚴重,市民難免會感到焦慮和擔憂。除了怕自己染疫、怕傳染他人,同時也受社交距離限制而感到困擾。筆者有四點意見想跟大家分享,望能助大家保持心理健康。
- 集中做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
作為市民,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疫情,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的防疫措施、關心和幫助身邊的人。與其被無力感和焦慮佔據,不如做一些對自己有益的事,例如做運動和陶冶性情。除了接種疫苗外,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愉快的心境都能提升我們的健康和免疫力。
- 適時讓腦袋「離線」
應付疫情需要正確的資訊,但有時也需要讓腦袋放空一下。現今媒體提供24小時不斷更新的資訊,很容易令我們吃不消,卻又抽不了身。我們需要主動「離線」,不能忽略生活上的其他需要,避免讓疫情主宰生活。此外,文字的訊息往往比聲畫形式的資訊較為中性、較不費神。
- 以平常心看待病患
假如自己或身邊的人病了,就面對它,配合專業意見讓自己和身邊人康復,同時避免感染他人。注意不要怪責自己,不要因為有病而感到羞恥,這想法不但無補於事,更可能引致診斷延誤。要知道有病不是罪,隔離是措施並不是懲罰!
- 學習與風險共存
我不是要加入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爭議,只是生活本來就有各種風險,只在乎我們有多關注而已。疫情期間有人足不出戶,有人因工作需要繼續上班,也有人繼續進行戶外活動。如何抉擇是個人的選擇,重點是如何平衡安全和對生活的追求。人類不只需要健康,也需要活得有意義。
願香港人以愛和靈活性早日走出疫情!
精神科專科 李卓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