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潛力:預測精神科疾病風險及輔助治療
疫情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半,全球人類忙於適應「新常態」,不少人亦因此深受精神困擾。近年數碼科技在各行各業中的角色日益加重,即使在精神健康的領域亦派上用場。
機器學習助評估心理健康
精神病患者的求助意欲及意識往往較低,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表示:「現時已經有研究顯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評估患者的潛在暴力傾向及自殺風險,能有助早一步防止悲劇發生。」更有多項研究發現,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預測患上部分精神病的風險,利用機器學習透過分析社交媒體用戶發布的內容及語言模式,甚至照片色彩亮度等線索,找出隱藏的抑鬱症及創傷後遺症患者。
科技暫難取替醫生角色
醫生雖然無法全天候地陪伴著患者,但透過穿戴式監察儀器如智能運動手錶,能觀察患者的睡眠質素等數據,幫助評估患者的病情及治療進展。另外,社交媒體亦可反映患者的情緒走向,尤其在覆診時,醫生與患者一同瀏覽過去曾發布的內容,有助重温覆診前的情緒波動,找出情緒問題的癥結。曾有一名父親,發現女兒頻密地在面書上分享自己看到的古怪畫面,感覺有異,所以陪同女兒求診,最終亦獲得適切的治療。
疫情肆虐其間,很多醫生都使用視像問診保持社交距離,為患者提供醫療諮詢服務。不過,李允丰醫生表示:「視像問診有鏡頭上的限制,令醫生難以觀察及解讀患者的細微面部表情。」雖然種種科技可以幫助醫生監察病情進度及趁早治療,與患者建立良好關係始終是精神科治療的關鍵,因此,人工智能都暫不能取代醫生的角色,適時為患者提供關懷及鼓勵。
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