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牙你要知(4)拆解箍牙常見風險 – 蛀牙、牙周病及牙髓壞死
箍牙會增加蛀牙及牙周病風險?箍牙不當更有機會導致牙髓壞死?
近年箍牙技術愈來愈進步,坊間對於各項箍牙技術原理及優劣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但各位又是否了解箍牙的風險呢?其實,長久以來對於箍牙的風險都有不少傳言,包括有指箍牙會增加蛀牙及牙周病風險,甚或會導致牙髓壞死,這些說法到底孰真孰假呢?下文將逐一淺談有關箍牙的常見風險。
箍牙容易增加蛀牙風險?
談及箍牙風險,不得不提及蛀牙。不少箍牙人士往往會在箍牙過程中發現有蛀牙問題。其實,無論是配戴傳統鋼線牙箍或透明牙箍,食物殘渣容易積聚在牙箍或牙齒角落位置,加上配戴牙箍後較難清潔食物殘渣,而牙箍亦容易積聚牙垢膜,最終導致口腔酸性增加繼而令蛀牙風險大增。因此,在牙醫角度而言,任何箍牙人士都屬高風險蛀牙人士。
為了減低蛀牙風險,各位箍牙人士除了早晚以正確方法刷牙外,亦需要使用含有氟化物的牙膏,有需要時可由牙醫處方高氟素牙膏,濃度高達5,000 ppm,可減低蛀牙發病率;箍牙人士每日亦可以使用兩次含有氟化物的漱口水,有助預防蛀牙。另外,箍牙人士亦需要減少攝取糖份的次數,以減少牙齒受到細菌酸性物質攻擊的時間;進食後記得要漱口清理食物殘渣,降低蛀牙風險。
箍牙與牙周病有關?
如同上文提及,由於配戴牙箍後較難徹底清潔牙齒,加上牙箍裂縫及角落位置有利細菌積聚及滋生,容易引起牙石問題、牙齦發炎和萎縮,並導致牙周病;另有部分箍牙人士亦會特別容易出現牙齦收縮問題,例如他們的下門牙唇面在排齊牙時容易向外移,導致相關位置的牙肉變薄及收縮,最終形成牙周病。為了避免形成牙周病,牙醫會建議箍牙人士每3至6個月前往牙醫診所作檢查及洗牙,而且平日刷牙時亦應注意是否有流牙血情況,如果有流牙血,或反映已患有牙周病,此時應盡快求醫作檢查。
另外,牙醫亦會建議各位人士在箍牙前先接受基本牙科檢查,以了解口腔健康狀況。如果牙肉發炎人士進行箍牙,會容易導致牙肉急劇收縮,並形成創傷性牙周病,故此類人士應先接受治療後才考慮箍牙,以免造成後遺症。
箍牙不當有機會導致牙髓壞死?
每隻牙下面都有牙根連接血管及神經線,當我們在箍牙時,牙齒會在牙骨間移動,過程中有可能令牙髓神經線及血管因壓力而收縮,導致牙髓缺乏血液供應而壞死。處理牙髓壞死的方法並不算太複雜,一般需要接受杜牙根治療即可。有部分人或在完成箍牙療程十多年後才發現有牙齒已壞死,原因有可能源於當年箍牙時令牙髓受損有關。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的箍牙後遺症,大家在箍牙前應先諮詢牙醫的專業意見,按自身需要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在箍牙過程中需要保持口腔清潔,以降低蛀牙及患牙周病風險,並應定期前往牙醫診所覆診,確保箍牙療程進度良好。
牙科醫生 陳澔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