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心房顫動與中風的關係
心房顫動是很常見的疾病,是其中一種心律不正的情況。患者會出現心臟不規則的跳動,但因為病徵輕微,而且只是在短時間內間歇性出現,所以起初患者不會察覺自己受心房顫動困擾。但心房顫動卻增加了患上中風、失智和心臟衰竭的風險,一般而言,患者比常人患上中風的風險高約五倍。
腦中風可分為兩類,分別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的成因可分為腦梗塞和短暫腦缺血發作。短暫腦缺血發作又稱為「小中風」,症狀和中風相似,但病徵只是短暫維持,卻是嚴重中風的重要警號。腦梗塞的原因是由於腦血栓形成,阻塞腦內的血管而導致。心房顫動的患者就有可能因為心臟內出現血塊,隨血液流至大腦的血管中而形成血栓;事實上近三成的缺血性中風是跟心臟有關。而「三高」及頭頸血管收窄也是缺血性中風的一些重要風險因素。
若出現缺血性中風,應把握出現病徵後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醫生一般會為病人注射溶血針,可溶解血栓,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為腦細胞提供氧氣,使病人有更高機會恢復腦功能。除了注射溶血針外,針對大血管閉塞的病人,醫生亦會考慮替病人進行顱內動脈取栓術。利用微創導管手術,把腦血管內的血栓吸出體外,從而減低引致永久殘障的機會。
因為心房顫動所誘發的中風風險很高,所以是預防中風的其中重要一環。一旦發現心房顫動,醫生一般都會處方抗凝血藥,例如傳統的藥物華法林;但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除有效預防中風外,出血風險比華法林低,而且不會像傳統藥物般容易受其他藥物和食物的影響,所以對患者而言更為安全和方便。
隨著預防中風的藥物和急性中風治療的進步,對於預防和治療中風的成效也顯著改善了。但最後要提醒大家,要預防中風,應該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改善生活習慣、恒常運動、均衡飲食和不吸煙等等。
神經外科專科 黄秉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