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系統性血管炎(下)
血管炎有甚麼診斷方法?
要了解患者有否出現發熱、乏力、體重減輕等情況,皮膚上有沒有出現看得到的血點紫斑,手腳有沒有知覺受損、力度下降。
檢測白血球,貧血及發炎指數(ESR,CRP)有沒有上升趨勢,肝腎功能有沒有失常,抗中性球細胞質抗體是不是呈陽性(簡稱 ANCA,有MPO, PR3兩個特定指數)。
可能會顯示血尿或蛋白尿。
去確實有發炎的器官和血管位置。
在懷疑發炎的器官中抽取活組織切片化驗(包括顳動脈,鼻竇、 腎臟、肌肉、皮膚、神經等)。
部份患者亦可能需要安排眼科進行眼底檢查,了解有否出現眼底病變。亦需進行血管造影檢查、心臟掃描、心電圖和肺功能測試等。
血管炎有何藥物治療?它們有沒有副作用?
甚麼情況需要做外科手術治療?
以下由血管炎引致的情況有可能需要做手術:
(包括使用支架、搭橋或割除部份壞死組織等方法)
- 冠狀動脈阻塞
- 嚴重心瓣閉鎖不全
- 逐漸變大並有隨時破裂風險的血管動脈瘤
- 腎動脈阻塞而導致嚴重高血壓、腸壞死等
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跟據不同的位置均有不同,手術前後需確保血管炎病情受控制,避免血管炎影響下一個器官。
系統性血管炎病人應如何管理生活?
由於血管炎會令患者感到異常疲倦,因此充足休息十分重要。
長期服用類固醇的副作用令患者體重增加、高血糖、高血壓及患上骨質疏鬆等風險,所以要避免暴飲暴食。日常飲食應該以低糖、低油、低鹽,多蔬果為主, 及確保攝取足鈣質和維他命D,預防骨質疏鬆。
因為吸煙會令血管收縮,增加血管炎病發風險,長期吸煙的應該立即戒煙。
增強抵抗力,預防骨質疏鬆。
部分患者有雷諾士血管收縮的現象,因此要做足禦寒措施。
由於皮膚有可能受類固醇影響而較薄,受損會容易引致細菌感染,避免皮膚乾燥造成龜裂。
病人需依時服用藥物,定期抽血和覆診。如發現病情有惡化跡象,應立即請教醫護人員作適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