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及不容忽視的情緒病。全球抑鬱症達三億人,世界衛生組織(WHO) 更預測於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心臟病。
抑鬱症會長期對人的情緒、思維產生負面影響,患者會出現以下的症狀:
行為上:
- 失眠/過度睡眠
- 食慾減退/突增
- 失去對事物的興趣
- 反覆有死亡、自殺念頭
情緒上:
- 情緒低落
- 感到內疚、自責
- 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 感到疲累乏力、無精打采
這些行為和情緒可能常人也會經歷,但假如這些負面情緒已持續兩個星期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可能是抑鬱症的症狀。
在過去一對星期,以下情況出現的頻率: | 沒有或很少出現 | 經常出現 |
1. 我對事物失去興趣 | ||
2. 我感到情緒憂鬱 | ||
3. 食慾或體重驟降或驟升,但非刻意減肥或增肥 | ||
4. 失眠或嗜睡 | ||
5. 行動或說話比平時遲滯或激動 | ||
6. 我感到疲累或失去動力 | ||
7. 專注力、思考力或決斷力減退 | ||
8. 我覺得自己沒有用,會過份自責或自卑 | ||
9. 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意念,甚至曾嘗試或已實行自殺計劃 | ||
出現徵狀: |
|
如出現五項或以上的徵狀 (必須包括1或2) 便應立即就醫。
Ref : 2000年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
現時,抑鬱症的成因並未完全被理解,其成因可能不單只有一個,有機會是以下因素合併所引起的:
- 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有抑鬱症,患病的機會也較高
- 心理因素:性格過於執著、思想悲觀、習慣逃避問題等人士較易患上抑鬱症
- 生活經歷:曾經或正經歷令人感受痛苦的事件,例如喪親,離婚,工作問題,童年創傷,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財政或健康問題等等
- 生理因素:由於腦部傳遞物質發生變化,如患病、受酒精或藥物影響、腦部曾受重創
抑鬱症是個可醫治的情緒病。80-90%的患者於療程後對療程有良好反應,所有患者的症狀於療程後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現時常用的療法包括:
認知行為治療:
著重於現在和處理問題,此治療方法可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推倒負面思維。
藥物治療:
抗抑鬱藥主要是增加腦部化學物質而產生作用。(如: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抗抑鬱藥主要可分為四大類:
- 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s)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
- 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
- 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Is)—這類藥物已很少使用
請輸入文字